相声
相声一词,古作像生,原指模拟别人的言行,后发展为象声。象声又称隔壁戏。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,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,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。普遍认为相声存在四门功课,说学逗唱,而传统的口技即为“学”。
扒马褂
《扒马褂》是传统相声名段,根据《笑林广记》中的《圆谎》改编,一般为三人共同演出的群口相声。一个泥缝,一个捧哏,一个逗哏。
内容大多是甲因爱慕虚荣向丙借来马褂穿在身上,丙对乙撒下荒诞不经的谎言(例如“骡子掉进茶碗里淹死”、“窗外飞进一只无头烤鸭”、“大风把井刮到墙外”等),甲为了不让丙收回马褂被迫替丙圆谎;最后,由于丙的谎言越来越离奇(如“蛐蛐的头有八仙桌那么大”),甲被逼无奈提前还回马褂,表示不愿再替丙圆谎。
泥缝
泥(nì)缝儿—— 群口相声中的捧哏者,站位多名逗哏演员的中间。“泥(nì)缝儿”,取其填补砖墙缝隙之意 ,顾名思义,来往于甲乙之间,起着连接作用。 相声演员的十二门基本功课其中之一:相声演员须会演甲(逗哏)、乙(捧哏)、丙(泥缝儿)三个角色。泥缝儿演员一般站中间,例如:扒马褂、金刚腿等等。也有不合此规矩的,如:一仆二主。
笑林广记
《笑林广记》是中国清代笑话集。多取材自明清笑话,形式上以短小精悍为主,并有大量的黄色笑话。
《笑林广记》全书共分十二部,一古艳(官职科名等)、二腐流、三术业、四形体、五殊禀(痴呆善忘等)、六闺风、七世讳(帮闲娼优等)、八僧道、九贪吝、十贫窭、十一讥刺、十二谬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