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驳金字塔

反驳金字塔
反驳金字塔
反驳金字塔
反驳金字塔

“那…又怎么说”论

又称“那你们还…”论,是应对指控时,不回答或讨论关键问题或论点,反指控对方或提出其他关键问题,以反驳指控的一种技巧或行为。这种技巧被认为是你也一样谬误的变体和诉诸人身(Ad hominem)的子类型。

苏联在冷战时期曾对西方世界使用这种政治宣传技巧。每当有人批评苏联,就会获得形如“那西方的xxx呢?”(What about…?)的回应。

比如最早用于1947年在《真理报》上发布的一篇回应上。伊利亚·爱伦堡(Илья́ Григо́рьевич Эренбу́рг)对威廉·埃夫里尔·哈里曼(William Averell Harriman)批判“苏联帝国主义”的演讲回应称,美国对种族和少数群体的法律政策再差,苏联也没有用“侮辱全人类人格”的借口发动战争。

目前俄罗斯和PRC经常用这种技法躲开对于人权等各种批评。

Whataboutism 这个词于2008年由爱德华·卢卡斯Edward Lucas (journalist)的一篇《经济学人》文章带火。Lucas称,包括这种策略在内的不少冷战和苏联思想,都仍可见于现代俄罗斯政治。

诉诸人身

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《诡辩篇》就详细论述了一种“将提问者而非其论证置于讨论之下”的逻辑谬误。

如果当前论题确实与对方有关,那么并不是诉诸人身。

参选人A:“不要投票给参选人B,因为他上次当选后,很多选举承诺都没有兑现。”

一个人是否有信用,是选举中选民是否该选他的重要依据,因此选举时提出诚信问题,不是犯下谬误。

因此“我评论个冰箱还得会制冷吗?”我认为通常是正确的,而“你行你上,不行别BB”就是这类诡辩的代表。但这里“评价”的内容首先应该是论据而不是论点,比如我评价冰箱应该“冰箱门xxx内格xxx设计有问题,制冷效果不如xxx”;评价这把LOL玩得不好,应该说“你哪波哪波团战开团进场时机不好,你哪波哪波单带不该贪心”(虽然就算如此因为问题的复杂性也通常构成好的评价),否则很难形成有效辩论。

说到底总是应该用就事论事的论据反驳论据,尤其不该用论点反驳论点。

Ad hominem诡辩的逻辑谬误之处即用类似“你没设计过冰箱”、“你没上过王者”这种问题无关的论据/观点,来反驳“设计问题”的论据/观点,一个人有没有设计过冰箱不影响他是否有资格批评冰箱,比如冰箱门重、内格小、降不到指定温度,作为用户有资格评价使用体验,相应地,你可以用“调研后冰箱规格符合xx%用户使用习惯、冰箱控温和降温速率是xxx”论据反驳;一个人有没有上过王者不影响他是否有资格评价王者,作为观众有资格评价影片内容,比如“这波地图上没有人,单带应该小心或撤退”,相应地,你可以用“这波几秒前在地图上看到了几个人出现,因此以为没有危险”来反驳。

外国也有

外國也有

作者:魯迅

符靈

1933年10月19日

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十月二十三日《申報自由談》。

  凡中國所有的,外國也都有。

  外國人說中國多臭蟲,但西洋也有臭蟲;日本人笑中國人好弄文字,但日本人也一樣的弄文字。不抵抗的有甘地;禁打外人的有希特拉;狄昆希吸鴉片;陀思妥夫斯基賭得發昏。斯惠夫德帶枷,馬克斯反動。林白大佐的兒子,就給綁匪綁去了。而裹腳和高跟鞋,相差也不見得有多麼遠。

  只有外國人說我們不問公益,只知自利,愛金錢,卻還是沒法辯解。民國以來,有過許多總統和闊官了,下野之後,都是麵團團的,或賦詩,或看戲,或念佛,吃著不盡,真也好像給批評者以證據。不料今天卻被我發見了:外國也有的!

  「十七日哈伐那電——避居加拿大之古巴前總統麥查度……在古巴之產業,計值八百萬美元,凡能對渠擔保收回此項財產者,無論何人,渠願與以援助。又一消息,謂古巴政府已對麥及其舊僚屬三十八人下逮捕令,並扣押渠等之財產,其數達二千五百萬美元。……」

  以三十八人之多,而財產一共只有這區區二千五百萬美元,手段雖不能謂之高,但有些近乎發財卻總是確鑿的,這已足為我們的「上峰」雪恥。不過我還希望他們在外國買有地皮,在外國銀行里另有存款,那麼,我們和外人折衝樽俎的時候,就更加振振有辭了。假使世界上只有一家有臭蟲,而遭別人指摘的時候,實在也不大舒服的,但捉起來卻也真費事。況且北京有一種學說,說臭蟲是捉不得的,越捉越多。即使捉盡了,又有什麼價值呢,不過是一種消極的辦法。最好還是希望別家也有臭蟲,而竟發見了就更好。發見,這是積極的事業。哥侖布與愛迪生,也不過有了發見或發明而已。

  與其勞心勞力,不如玩跳舞,喝咖啡。外國也有的,巴黎就有許多跳舞場和咖啡店。

  即使連中國都不見了,也何必大驚小怪呢,君不聞迦勒底與馬基頓乎? ——

  外國也有的!

十月十九日。  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